打造金融开放新高地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本报记者 刘锟 张杨
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加强国际协作与财政、货币等政策协同,促进经济恢复增长,成为全球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昨天的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上,来自中外金融界的嘉宾,围绕“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增长、不确定性与开放合作”主题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从全球主要经济体应对疫情的宏观政策方面提出建议,并归结为“1+5”。“1”是抗疫救灾,这是最突出的任务。具体有5个方面:一是民生救助;二是纾困企业;三是稳定金融,包括市场流动性、金融服务的稳定;四是要避免危机,避免整个经济因疫情冲击演变为经济危机;五是要引导预期,并为经济逐步恢复做好安排和准备。
屠光绍同时强调,要关注宏观政策对于后续的影响性。“货币政策就像弹药,不能没有,但不能乱打,更不能一下打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宏观政策相对积极,在宏观政策和财政方面采取一系列稳健且“瞻前顾后”的措施,既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同时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于全球经济判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迈斯宾塞坦言,他在乐观和悲观之间摇摆,虽然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对于疫情控制比较有效,很快让社会恢复正常,但是在发达国家如欧洲还有美国,政府和整个体制行动迟缓,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行动比较慢,经济收缩很明显,持续的影响会更长久。
英国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凯瑟琳・麦吉尼斯也表示,疫情对于全球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带来很多挑战。“这样的环境下,合作、协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祝宪提醒,在非常规财政政策刺激下,不少国家本身债务压身仍进一步举债,如果经济恢复不能很快进行,债务压力包括主权信用评级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债务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有可能引发全球大规模债务的不可持续,引起新一轮债务危机,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论坛上说:“如果认定全球化基本逻辑仍然存在,下一轮全球化中国应该做什么?我认为,中国应该提供新举措和新动力,提出新建议。”
方星海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例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基于人民币的金融中心,这和伦敦、纽约不同。“如果人民币没有国际化、资本项下不可兑换或者可兑换程度低,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有很大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嘉宾们一致认为,下一轮全球化过程当中,中国可以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抓手,以此大幅度推进金融开放,把上海打造成一个金融开放新高地。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使得上海金融市场的人民币资产可以方便地为全球投资者所拥有、所交易。在这样的场景下,人民币就会成为一个能够广泛被全世界使用的“硬通货”,资本流动会更广泛,资本配置效率会更高,全球金融体系也会更安全。
本文地址:http://www.ea666.cn/currency/rmb/15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