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出现通货紧缩有两个方面分别是: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通货紧缩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目前特有的体制矛盾与结构矛盾所造成的结果。
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也就是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的结构不适应需求的结构,从而导致潜在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结构错位较大,于是便有大量的潜在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变成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在较长的时期内都处于低位徘徊的情况。出现通货紧缩有两个方面分别是: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1.体制缺陷
体制缺陷具体有以下方面。
(1)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国家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可是从当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依然有大多数国企是独资形式,还停留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形成的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水平上。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只有10%的国有企业真正完成了多元投资,真正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
其实,现行的这种制度转化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也是很不彻底的,因为各投资主体的股权代理关系扭曲,企业资产的控制权、资产剩余控制权,资产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残缺。
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国家将企业的经营权依法授予企业法人和企业内部职工进行代理经营企业资产,国家采取这种承包经营的方式是为了让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但这其中还有不少弊端,如产权国有,其剩余控制权归属于企业内部人,而剩余索取权归属于国家,这就是典型的产权残缺,从而会造成企业经营决策者为自己及企业内部人谋利益,追求了企业内部人的效用目标,但是偏离了国家的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破坏。
另一方面,企业承包责任人看似可以由推荐、选举、招投标方式产生,可是在现实中,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承包人多数是由国家的主管部门任命产生的,这种情况的大量存在让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政府的“附属物”,政府就会通过行政手段对其生产经营实行干预,让企业难以做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从而会让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市场需求表现出不相适应的状况,造成企业的市场调节力弱、竞争力较差、产品质量下降、产不适销、效益严重滑坡、产品大量积压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情况出现。
(2)经济活动的扩张机制缺陷。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进行经济活动,那么就应该建立在提高生产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基础之上,可是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风险约束机制失效,造成这些企业为了保持增长,只依靠大量的增加投资来扩大规模,并没有对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这样一方面出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简单的重复建设,使社会资源形成了严重的浪费,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的新建项目高达3万个,可是这些项目中大约有1/3处于亏损状态, 1/3取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造成了每年将近有5000亿元的投资没有真正实现效益。这表明我国的企业投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无法让增量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让企业的产品供过于求、产品滞销、企业效益下滑,而靠大量资金技人来推动生产的模式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难以维持。
(3)企业退出机制缺陷。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主要有转产、兼并重组和破产引起的企业消亡(也就是存量资源的再配置)。对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可以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也可以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让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扩大市场范围等因素向好的方面发展。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国家的破产机制健全,就可以减少企业资产有形和无形的损糙,让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发挥出资源优势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企业产权的不可转让性对企业的兼并重组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虽然我国国有经济的各个企业之间可能有某种交换,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例如,国家可以让一个赢利的国有企业去“兼并”另一家亏损的国有企业,这种形式看似为“兼并”,其实并不是市场交换意义上的“兼并”,从本质上来看只能说是国有企业间的组织合并。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企业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可是面临设备闲置严重而又无法转产的情况,于是就形成了大量资产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降低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效用水平。
赢利的国有企业“兼并”亏损企业,这会给赢利的国有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把赢利企业拖成亏损企业,这样还是无法让社会资源得到优化,也让整体经济的运行质量出现了下降。严重亏损的企业吞噬了赢利企业的利润,使企业的目标产生偏离,于是就会造成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和高资产负债率,甚至会让企业长期停产,而长期拖欠的债务会让国有银行形成巨额呆账、坏账,给社会信用体系造成危机,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投资欲望,让企业进一步陷入压缩生产的困境,造成了下岗职工人数增多,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了企业投资需求与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从而让通货紧缩进一步加深。
2.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情况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这样的特点:产业发展不均衡,农业基础薄弱,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重工业、加工制造业出现了严重过剩,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足。从人们的消费需求角度看,随着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福利性支出,现在改为由个人全部或部分承担,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的改革继续深化,下岗职工也逐渐增多,这些情况让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看淡,居民消费的倾向和边际消费也开始大幅下降,预防性需求开始大大增加,造成了大量的潜在需求被搁置。而且市场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往往被很多企业忽视,所以造成农村的需求和供给严重不足。
所以,在社会商品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双重失衡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小于供给增长速度,造成了整个社会供过于求,而需求市场又日益萎缩,于是通货紧缩就会出现。
3.投资需求与技融资制度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资金往往和外汇投资预期的趋势是吻合的,如果企业效益好、预期收益高,这样还款就比较容易,当然也就易于得到银行的贷款,企业也愿意扩大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预期报酬低、风险高,那么企业就难以得到投资,这样的话他们的资金需求也就较为谨慎。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在所有制性质上存在一定的歧视。例如,即使是国有部门预期收益低、竞争力不断衰退,可是国有信贷机构依然给其借入大量的资金,而一些非国有企业前景良好、预期收益高,可是却得不到资金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会让国有部门不以市场准则看待资金的价格而进行大规模地吸纳资金,大规模地扩大投资;另一方面银行也不断向无效和竞争力弱的国有企业进行大量放贷,置效率、预期回报、竞争力、资产负债于不顾,这就会造成银行产生了巨额的不良资产和高比例的坏账、呆账,这时银行为控制风险就会减少贷款。
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银行信贷收缩,该行为会让企业的周转资金紧张,于是企业只能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这对我国众多依靠投资的扩张来增加生产的企业而言,是重大的打击,而另一些效益欠佳但急需资金来调整结构和更新技术,支持自己走出困境的企业更是趋于萎缩。可是商业银行的部分资金却找不到收益高、还款有保证的贷款对象,于是就成了闲置资金。这些储蓄存款没有转化为投资,从而造成需求不足,人均购买力增速也出现了下降。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企业制度缺陷和融资约束之间矛盾的结果,它使大量资金退出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循环,从而造成了通货紧缩。
本文地址:http://www.ea666.cn/fxschool/fundamental/5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