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加德否认欧债危机将重现 很难预测疫情最终给经济造成的影响
北京时间27日(周三)下午,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2020年欧洲青年活动上表示,很难预测疫情最终给经济造成影响的程度,但欧央行已经做好必要时扩大资产购买规模的准备,她相信“不会出现新的欧债危机”。
近日,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首席经济学家库尔顿(Brian Coulton)表示,预计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20年将萎缩8%。库尔顿说:“尽管央行推出了巨大的刺激措施,美国和欧洲仍需要两年多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经济水平。”
疫情加剧金融系统脆弱性
拉加德在27日的讲话中表示,未来欧元区的经济将介于温和增长和严重下滑之间。
“受疫情影响,欧央行对于经济温和增长的设想已经过时,很难预测经济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我们不会过分担心债务水平高企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明白通过债务筹集的资金都花在了哪里。”拉加德说。
此前一天,欧央行刚刚发布了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评估了到目前为止,金融体系在疫情期间的运行情况、金融市场、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部门暴露出的脆弱性以及疫情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后续影响。
欧央行副行长金多斯(Luis de Guindos)在报告中写到:“疫情造成了近代史上最大最剧烈的经济收缩之一。随着病毒传播的消息不断传出,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是抛售、波动和借贷成本的急剧上升,这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情况不相上下,有时甚至超过了。”
报告中也提出,新冠疫情加剧了欧洲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甚至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伏笔。
“尽管许多国家的感染率有所下降,但疫情对经济和市场已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增加了欧元区金融稳定的脆弱性。”欧洲央行在报告中称,“这场大流行病对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构成了中期挑战。”
报告指出,欧洲各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大规模财政、货币纾困措施,会使得各国债务水平飙升,并增加金融系统压力。
欧央行预测称,根据各成员国公布的经济刺激措施,欧元区整体政府债务水平占GDP比重将从目前的86%左右上升至100%以上,超过欧债危机后2014年达到的92.8%的最高水平。其中,希腊公共债务占其GDP的比重将超过200%,意大利将达到160%,葡萄牙将达到130%,法国和西班牙则分别在120%左右。
“一些财政状况本就不佳的成员国如意大利和希腊可能会出现债务违约,这不但增加了这些国家的债务风险,还可能会影响市场对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主权债务评级。”欧央行在报告中发出警告称。
除债务高企外,疫情导致的封锁令经济活动严重受挫,严重的经济衰退加剧了原有风险,并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风险,银行在压力之下支持经济复苏的能力也受到影响。
报告提出,在各国慢慢恢复正常经济活动之际,债务大幅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减弱,以及市场脆弱性将继续给欧元区蒙上阴影,企业违约和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也有所上升。
惠誉评级分析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经济活动降幅超过预期。
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下降3.8%,创1995年以来最大降幅,其中意大利和法国分别下降了4.7%和5.8%。
“我们目前预计,2020年西班牙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9.6%,意大利下降9.5%,法国下降9.0%。英国的经济封锁似乎也将持续比之前预计的更长的时间,随着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份GDP大幅下降,我们现在预计英国经济今年将收缩7.8%(此前为收缩6.3%)。”惠誉评级在报告中写到。
欧央行将QE进行到底
为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3月时欧央行宣布了疫情应急购债计划(PEPP),计划年内购买7500亿欧元债券。随着疫情影响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预测,欧洲央行将不得不扩大PEPP计划,并且可能最早会在6月4日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这一决定。
欧央行执委施纳贝尔27日对媒体表示,欧洲央行已准备好扩展工具以实现自己的使命。
此外,他回应称,欧央行不会基于德国法院裁决而调整货币政策。
5月5日,德国宪法法院的判决称,如果欧央行无法证明购债行为的必要性,德国央行将无法继续参加欧央行的公共部门购债计划(PSPP)。并且该判决可向前追溯三年,意味着德国央行将“通过协调”出售此前已经买入的债券。德国宪法法院同时表示,该判决不适用于上个月获批的7500亿PEPP购债计划。
对此,拉加德也回应称,尽管德国最高法院质疑欧央行其中一项购债计划的合法性,但央行仍将继续实施购买计划。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欧洲央行将QE进行到底的决心。
“我一点也不担心与疫情相关的购债计划,也不担心欧元体系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实施的购债计划,我们还没有实现价格稳定目标。”拉加德说道。
27日,据媒体报道,欧央行正在起草一份紧急方案,以便于在德国央行无法参与的情况下继续执行其数万亿欧元的债券购买项目,在最糟糕情况下,欧央行甚至不排除起诉德国央行。
本文地址:http://www.ea666.cn/centralbank/ecb/14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