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改变。英国的海外资产损失严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而美国则大发战争财,变成了债权国。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了筹措军费,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导致战后各国物价与工资上涨的程度大不相同,因而真正的均衡汇率难以确定。再次,由于物价的普遍上涨,而黄金价格保持原有水平不变,结果是黄金生产数量下降,黄金存量对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的比率低于战前。在这种情形下,原来的金币本位制度难以恢复,各国只得允许汇率浮动。战后,除美国仍坚持金本位制以外,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不稳定。而且,一些国家利用通货贬值实行汇兑倾销,各国为了防止汇兑倾销,除强化外汇管制外,还对贸易施加种种限制,这就缩小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因此世界货币制度的重建问题受到各国普遍的重视。
1922年,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召开了经济与金融会议,会上讨论了重建有生命力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会议建议采取金汇兑本位制以节约黄金的使用。其主要内容是:a. 货币单位仍规定含金量;b. 国内不流通金币,以国家发行的银行券当作本位币流通;c. 银行券只能购买外汇,这些外汇可在国外兑换黄金;d. 本国货币同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大量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以便随时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汇率。这是一种间接使货币与黄金联系的本位制度;e. 主要金融中心仍旧维持其货币同黄金外汇(即可兑换黄金的货币)的可兑换性。
热那亚会议之后,除美国仍实行金币本位制,英国和法国实行金块本位制这两种与黄金直接挂钩的货币制度外,其他欧洲国家的货币均通过间接挂钩的形式实行了金汇兑本位制。1925年,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正式建立起来。
英国和法国实行的金块本位制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金币虽仍作为本位货币,但在国内流通的是纸币,而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国家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但纸币只能按规定的用途和数量向本国中央银行兑换金块。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的国家,通过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存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以维持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在这些国家的国际储备中,除黄金外,外汇占有一定的比重,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这个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属于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范畴,同样具有统一性、松散性两个特点。但是,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基础已经严重削弱,不如战前的金币本位制了。
本文地址:http://www.ea666.cn/fxschool/fundamental/3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