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亏损以减少亏损
一
跟大家推荐一本书,《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有一个很LOW的书名和一个更LOW的封面,但有着绝对经典的内容。实际上,这本书不应该叫“对‘伪心理学’说不”,而应该叫“对‘伪科学’说不”,因为,它谈了不多的心理学,却谈了很多的科学哲学,仿佛心理学的内容只是为了讨论科学哲学而举的例子一样。所以,读完这本书,对于理解和运用科学思维,会有很大帮助。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主要的启发来自这本书的第11章,在书里,作者的题目是“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
二
我想讨论什么问题呢?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混沌的,市场走势作为“第二类混沌系统”,更是混沌中的混沌,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里面,在我不可能找到所有的单子都盈利的交易系统的情况下,我为什么要按照固定流程的必然有一部分单子会亏损的交易系统做交易,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盘感做交易?
或者不准确地简化一下,随机的市场,为何要规则化地应对,而不是随机地应对?
三
在《对伪心理学说不》的第11章,基思·斯坦诺维奇讲到了那个被反复研究了数十年的经典实验:被测试者坐在一红一蓝两盏灯前,两盏灯按照红70%蓝30%的概率随机地依次亮,实验者要求他们预测下一次是哪盏灯亮。
在实验的初期,被试会随意地猜,但随着实验的持续,被试会发现红灯亮的概率更高,此时,有意义的测试才真正开始。
如果按照理性的判断,我们应该永远猜红灯亮,这会让我们获得70%的正确概率。但是,毕竟不是100%的概率,所以,被试是不满意的,他们会不断寻找各种并不存在的模式,按照模式猜测,以求每一次都猜对。比如,如果是“红蓝红篮红”,下一次他们就会猜蓝。尽管被试在整体上保持红70%蓝30%的猜测分布,但是,他们正确的概率会急剧下降至58%,比很简单就可以获得的70%的概率低12%。
58%,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
(以随机和并不存在任何模式为前提)我们考虑一下,假如猜100次,被试有70次猜红灯,这70次,会有70%的正确概率,即,正确49次;同时,被试有30次猜蓝灯,这30次,会有30%的正确概率,即,正确9次,加一起,就是正确58次。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奇妙的现象:追求每一次都判断正确,实际上,会降低我们判断正确的概率;而如果我们接受“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判断正确”的事实,主动只猜红灯,反而有助于我们提升判断正确的概率。
正如你所恍然大悟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随机的市场里做规则化的系统交易。
如果严格按照交易系统做交易,我们可以获得交易系统应该获得的成绩;如果我们自作聪明地在盘中调整交易系统,我们的成绩就会降低。那如果我们完全自主交易,拒绝系统交易的思维呢?那成绩就会更低了。好比,如果我们随意地猜红蓝灯,随便说个数吧,50次红灯50次蓝灯,那么,我们的概率会再度降低至50%。
四
当然,对于上一节的内容,我们有几个问题:
一:市场并不是随机的,我们可以使用理论和实证的方式,证明市场是具有趋势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市场中寻找到有效的模式。所以,红蓝灯实验的结果,并不能用于交易。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做为技术分析程序化和趋势跟随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我们当然认可趋势的存在。但是,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随机。随机并不是说无法完全预测准确,而是说,我们没有能力预测准确。
比如掷硬币,如果我们能够准确读取投掷的角度和力度、空气阻力的情况等等,我们是可以完全准确地判断哪一面朝上的,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们是不可能读取到并计算清楚的,因此,我们把掷硬币视为随机事件。
对于价格走势来说,它当然有规律(其实我很不喜欢规律这个词,后面细说),我们设计的交易系统的规则,就是依据规律啊,尽管不可能每次都盈利(即,单次具有随机性),但我们可以确定,只要坚定执行,最终肯定可以获利(即,总体具有稳定性)。但是,在这个系统之外的,就是完全随机的了(即,单次和总体都不稳定),可能还是有规律的部分,但我们没有能力把握。实际上,如果我们能把握这部分,调整交易系统,把他们加入就好了(这也是系统交易者永恒的追求)。
所以,就交易系统做的单笔交易来说,能否盈利,能够盈利多少,是完全随机的,我们获得的只是整体优势;交易系统之外的市场走势和交易机会,是我们不能把握的,也是完全随机的。即,无论市场的本质(又一个我不认可的词汇)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市场就是随机的,如果我们盲目筛选交易系统内的机会,或者盲目操作交易系统外的机会,我们的结果,就会和红蓝灯实验一样,追求更高的概率,但得到更低的概率。
所以,我对执行的要求,就六个字:不做错,不错过。
二:如果我长期执行一个交易系统,那么,就会对这个交易系统有自己的感觉,什么时候能够盈利,什么时候会亏损,我是知道的,但这种感觉无法量化,所以,无法加入交易系统,不过,我保证,这种筛选是可行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引述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想法你无法完全表述清楚,那么,只说明一件事,就是你还没有考虑明白。
其次,我举一个无关的例子:彩票是一直就有的,但销量一直不好,直至上世纪70年代,新泽西州出了一种新型的彩票,允许彩民自己选择数字,彩票的销量才大幅度提升。为什么呢?因为彩民有参与感呀,觉得自己的幸运数字,生日啦、纪念日啦,中的概率更大,但实际上呢?大家都清楚的。
最后,我要承认,因为盘感这个东西,是完全个性化的,很难在实验室得到检验,所以,我无法否认盘感的作用(当然,正因为这一点,我个人完全否认盘感的作用,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团队有这个东西),但有一个东西,和盘感类似,却可以很简单地做统计对比。
手感。
每一位爱看篮球的朋友,都应该听过这个词,如果一位球员连续投中,就说,哎呀,他手感好,状态火热,把球传给他;但如果连续投不中呢,就说,哎呀,他手感冰冷,状态太差了,千万别再投了。这种印象,不仅球迷有,职业篮球运动员也有。
但可惜,这是错误的印象,并不存在这个“手感”这个东西。
这个很好统计了,只需要分别统计出一位球员投丢一个球之后、投丢两个球之后、投丢三个球之后和投进一个球之后、投进两个球之后、投进三个球之后,下一次投篮的命中率,就可以知道“手感”的影响。当然,这是一个笨功夫,但科学,不就是做这种笨功夫吗?
心理学家吉洛维奇等人做了统计之后发现,这六个数字,基本是相等的(每位球员按照固定的练习时的方式投篮,自然获得相对稳定的结果,好吧,我在寻找各种机会推广规则化的思维)!
忘了什么什么感吧,别再自己骗自己了。
三:如果你说的都是对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不这么想呢?
在随机应对而非规则化应对的情况下,会有惊喜出现。比如,你只猜红灯,就没有猜对蓝灯的惊喜吧,但我有9次这样的机会哦,这9次足够我吹一辈子了。这种情况,我们在生活中见的多了吧。
当然,更根本的答案是,人们根本就没有概率思维!
五
这就是为什么我讨厌“规律”这个词。
当我们谈到某某规律的时候,潜台词就是,必然如此。但是,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必然的事情啊,于是,他们就不把你找到的概率性相关放在心上,而是盲目寻找自以为是的所谓规律。比如,当我们说“吸烟有害健康”的时候,就可能有人蹦出来说,楼下的二大爷,十几岁开始抽烟,一天两包,现在不还是健健康康到了八十多,那意思是,既然有害健康,就不能有一个长寿的。
但是,我们真的能在生活中找到百分之百的事情吗?
可能我们会说:我明明就是确定地7:30出门,9:00到公司上班啊,这有什么概率可言(我暴露了北京的交通状况)?
从表面上看,我们早晨出门上班,这是我们的个人行为,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城市的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我们能否顺利、准时地到达公司,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也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否运行通畅。所以,无论我多早出行,我都不可能确定在9点之前赶到;但反过来,我确定,我7点出门准点到的概率,绝对比8点出门准点到的概率要高。
这就是概率思维,我们的目的不是保证每一次怎样,而是追求整体的概率不断提升。
比如,对于一个工业生产线,哪怕再好,总有一个次品率;反过来,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不断降低这个次品率。
忘掉“规律”,追求整体稳定性,并且,不断提升整体的概率。人类行为的意义,不外于此。而追求的方式,就是不断在随机中寻找相关甚至因果,将其纳入规则化的行为中,往复循环,永无止境。
六
本文到此就可以结束了,最后一节,再跟大家聊聊那个红蓝灯实验。
动物和五岁以下的儿童做这个实验,会选择“只选红灯”策略;五岁以上的人开始寻找各种不存在的模式,并最终导致成绩下降。
五岁那年,我们发生了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ea666.cn/fxschool/experience/4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