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强大起来的!

阅读 :
外_汇_邦 WaiHuiBang.com
本帖最后由 FxTrading 于 2016-7-18 22:25 编辑

1

由于互联网的深度传播,我们不仅知道了历史上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原来是真的如此NB,也发现了即便是在当代人中间,也有不少人牛到了令我们仰望都看不到的高度。

突然发现,牛人越来越多。而且不断冒出来一些NB的人,都让我们感觉到从精神到智力上的被碾压!

当然,也有一些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牛人,在微博微信和各类社会化媒体上被我们发现真想:这些人原来不过如此。之前我们认为声名赫赫的人,当真正了解后可能感觉不过尔尔;甚至之前被包装很好的人现在却被揭露的体无完肤,让人生出“哦,原来是个渣!”的感叹!

互联网让骗子被发现的几率极大提高,也让真正NB的人被了解、认可的渠道增加很多。

2

这次不说那些骗子,说说真正NB的人。

相信在屠呦呦获若贝尔奖之前,真正知道屠并了解她的贡献的人寥寥无几。这可以归于科学或者她研究的领域与大家较远。文学应该算大众的艺术,但莫言在获若贝尔文学奖之前,也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不了解甚而没听说过!

除了这样的牛人,在各个领域都有类似的人物。由于某个机缘,这些人被人熟知,普通人的感觉是这个人怎么“突然”就横空出世,一出来就很牛B的样子。

真正突然横空出世的牛B人物,八成是骗子。你看看那些机场的经济学家和培训大师们,他们大都是横空出世的,但这些人的背景和经历大都语焉不详。

而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下,那些真正称得上牛的人物,真正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和大师们,没有一个是突然开始NB起来的!

只不过他们被普通人认识之前的事情,你不晓得而已。

3

看过《西游记》的小孩基本上都想成为孙悟空,尤其是大闹天宫的时候,上天入地好不痛快,让各路神仙都一筹莫展。但孙悟空怎么这么厉害呢?只有一集里面提到了师傅上课时翘头三下,聪明的孙悟空半夜去找老师就教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这当然是艺术的表达。

你要是看《西游记》原文就发现,孙悟空其实也有一段不短的学艺过程。“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南瞻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从东胜神州的花果山水帘洞,到南瞻部洲,花了八九年的时间,又漂流了西洋大海才到了西牛贺洲,遇见贵人樵夫,经樵夫指路,才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为师。在师须菩提祖师哪里,刚开始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学徒,跟着师兄弟们参禅打坐外加上课下课,这个过程有七八年。只到有一天因在课堂不遵守纪律,被老师问到想学什么,才说出自己的志向,被秘密教授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到他最后被赶出师门,又是三年,合计起来大约十一二年的时间。

从现在观点来看,孙悟空的天赋远超常人,即便这样好的基础,也得从学徒工干起,历经超过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4

在任何领域,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都需要超越极限的学习,都需要孜孜矻矻的探索,都需要殚精竭虑的思考,都需要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实践,没有人可以超越学习、实践和思考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只不过我们只看到了高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不被人所见而已。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人们需要学习的范围是确定的,内容有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也有明确的教师,教育机构也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学校是培养不出专家的,无论任何层级的教育都是仅仅提供了入门的、基础的知识和训练,所以你不能说博士就是专家,最多是他们离专家更近一些。

从学校出来后,学习范围没有人告诉你、内容也没有人替你明确、教师没有,当然更没有培养的目标。这个时候去确定这些内容的职责落到你自己的头上,可悲的是有的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如何去干。

幸运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或者使命后,全神贯注的去储备自己的能力、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技能和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在自己的领域内占到了高峰。这个能量储备的过程,类似于传统时代的学徒工:任何一个牛B的人,都有一个学徒工的阶段。你追求的目标越高,这个阶段的苦难越大过程越长,但没有人能摆脱这样的阶段。


那些没有经历这个阶段而“突然”牛B的人(更多的是炒作或者包装)就是骗子,那些有了这个阶段而又被大众熟知的人就是我们看到的各个领域的大师和专家。

5

在学徒阶段,需要大量的学习,也需要更多的实践。但我们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都太低太低了!

六神磊磊考证的鲁迅“平均每月要用25块八角钱买书,至少相当于我们现在人民币2500元。而他一个月的收入里八分之一都用来买书了。”而这些书都是什么样的书呢?

“有《全唐诗话》八册,《水经注汇校》十六册,《寒山诗集》一册,《樊南文集补编》四册,《功顺堂丛书》二十四册,另外还有贯休画十六应真象石刻十六枚。

他还从兄弟那里搞书。这个月,他搞到了《卢那画传》一册,《有形美术要义》,《茶店闲话》,还有日语的《小供画册》等等。

这还不包括他只看不买的书。比如正月18号,他还跑到琉璃厂去蹭书看,看到一套从清朝学部偷出来的书,每卷要五十金,觉得太贵了,鲁迅爷爷很鸡贼,“看毕还之”。” 看到鲁迅读书的节奏,让有才的六神都产出了幻灭感“1913年他32岁,和我今年一样。32岁时候,我的学问固然远远不如他,但更可怕的是,翻翻他的书账,我就知道自己越往后学问会越不如他。本已很渺小的自己将越来越渺小。”

6

再看看王小波!

有人认为王小波去世后就突然红了,在知乎上甚至有一个帖子是在讨论王小波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的。但王小波是突然红的吗?之前王的兴趣很广,但当他的兴趣聚焦到文学上时,他也并非依赖天赋上来就写出锦绣文章,也并非突然某天就牛B起来的。

王小波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师承》,里面写到“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做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

可悲的是,我也将近四十岁,也看过《情人》,但却没看出“文字功夫炉火纯青”,我们连什么是好什么事坏都分不出来!

还有好事者总结了王小波提到的他阅读过的外国文学的书籍,卡尔维诺《未来千年备忘录》、《我们的祖先》、《看不见的城市》、缪塞《提香的儿子》、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等等数百本,而且不是为装B的人那样仅仅“读过书名”,而是每一本他都边看边思考,既看表达上的巧妙,也研究构思上的得失,有借鉴也有批判。

7

写出《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等作品的知名作者余华原来是一名牙医,20世纪80年代的牙医没有现在的牙医这么多金,他就想找一份舒服的工作,于是就到文化馆去写小说。

“一开始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写,所以就先从短篇小说学习,那个过程很艰难。”

这样基础的余华能成为知名作家,当然离不开他那个时代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许多文学杂志的版面填不满,所以他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小说。但也离不开他的努力:

“坐在书桌前,我脑子里什么内容都没有,但一直逼着自己往下写。我发现写作会让一个人变得自信,我第一部作品写得很差,但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第二部好像开始有故事了,然后再写第三部,就发表了。”

他认为要成为作家“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来,要坚持坐下来。”这句话其实类似于今天大家常说的:妓女不能等有了性欲才接客,作家不能等有了灵感才写作。

用对话推动情节,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等都是一名小说作家的基本功,但余华却发现自己不会这些基本的技能,怎么办?为了练习这些技能,他也是很拼的:看了威廉·福克纳一篇小说,故事是一个穷人把富人杀了,作家用了近一页纸去描写他刚杀完人后,他的女儿如何看他。作家用杀人者的眼睛去看,把杀人者的心态表现得非常到位。

我后来又翻出了《罪与罚》,重读了小说中的人物拉斯科尔尼科夫把老太太杀死后那种惊恐的状态。文中没有一句心理描写,全是他惊恐不安的动作。刚躺下突然跳起来,感觉袖口有血迹。没有,又躺下,又跳起来……

8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尼格尔(R. Kanigel)1991年写过一本《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记录的是被誉为“印度之子”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这位出生于1887年的数学天才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全靠自学成才,家乡是穷乡僻壤,而且他出身的家庭穷的叮当响。

这位从未接受过正规数学训练的人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具有惊人的数学直觉,在他短短的一生中(32岁)却独立发现了几千个数学公式和命题。近些年还有专家认为,他临终前发现的一个函数可以被用来解释宇宙黑洞的部分奥秘。但令人吃惊的是,当他首次提出这种函数时,人们还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在印度,他和圣雄甘地(M. Gandhi)、诗人泰戈尔(R. Tagore)等人一道,称作“印度之子”。在1962年拉马努金诞辰75周年之际,印度发行了一套纪念他的邮票。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到1987年即拉马努金诞辰100周年之际,印度已拍摄了3部有关他生平的电影。2000年,《时代》周刊选出了100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马努金,并称赞他是一千年来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

但这样的天才是不是就生下来就这么牛B?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就对他说:“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拉马努金听了笑道:“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他的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他解释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

被誉为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要求获奖者必须是40岁以下的青年才俊,但研究者发现一个趋势:近些年大部分获奖者都快40岁了。

为啥?

原因无他,即便是数学领域的天才们,要想真正的做出创新性的成果,面对数学这种很长历史积淀的学科,前人积累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即便是天才,要达到他的细分领域的前沿的话,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吸收都需要很长时间,他们也要一个较长的积蓄能量的过程。

9

无论多高的学历,当你从学校走到实践中的时候,都有一个重新开始的过程。学校更多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实践则是将知识与现实的需求和问题结合起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学的知识其实不包括场景的知识,即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知识的知识,你也会发现你还欠缺许多领域的在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内容。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学徒期,要有一个积蓄能量的过程。这个时间长短不一,但谁都无法超越,譬如孙悟空就花费了十一二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超越这个过程,你需要静下心来去基于需求、实践和问题进行大量的学习和练习,从理论的知识到实践的知识是再一次的飞跃,你需要经过数年时间(一万小时理论说是十年,实践中可能要远远长于这个时间)的实践、积累、观察、思考,这个过程中亦需要真正的高手指点,还有就是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机会历练,才能真正将一个领域做到得心应手!


但我们许多人太着急了,可能刚刚入门就认为自己已然是高手的感觉。这也符合心理学里面说的,高级新手最容易自满,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前面有多长的路要走,而后面却已经走了很多。

10



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所成就,而且希望有大的成就,都羡慕那些牛B的人,希望自己在某一天能够突然牛N起来。但这个世界上哪有突然牛B的事情啊?

只想要结果而不愿意承受过程:希望在看美剧、见同学、泡咖啡馆和吹牛的同时,就能积蓄大量的能量,这基本上不可能。同样是星期六,你可以读书,也可以聚会扯淡,到周一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开出这两者的区别,你的老板也不会为你读的哪些书给你涨工资。甚至没有人知道你读过哪些书,但长期来看,你的付出和努力的回报惊人。

在“如何成为专家”的讲座中我分享了一个“遍历”的图片,就是建议将你领域的内容全部看一遍,这个遍历包括了时间维度上该领域的过去和将来发生的事情,还包括本领域内的基础理论、案例、各种代表性专家及他们的观点,也包括了相关领域的情况。要真正能做到遍历,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根本是不可能的。

有因才有果,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回报前一定有付出。在你积蓄能量的时候,在你的学徒期内,静下心来,将一个点一个点的事情搞清楚,将需要的技能练到不需思考游刃有余。这个根系越发达,你将来的高度越高,在外人眼里,某一天你也会“突然”牛B起来。
外_汇_邦 WaiHuiBang.com
本文标题: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强大起来的! - 外汇交易经验技巧-外汇交易心得
本文地址:http://www.ea666.cn/fxschool/experience/274.html

相关文章

  • 三及多根K线组合的应用技巧

    实战中我们不仅要看一至二根K线,還要看三至多根的K线组合,买卖双方决战时对抗力量的强弱变化,便可清晰洞察,双方的胜负一目了然。根据个人实战经验,本人将三根K线的组合分为六种模式,为了便于记忆...

    外汇交易经验技巧
  • 外汇交易的一些小技巧

    有点人在外汇市场摸爬滚打十几年,从一夜翻倍、数十倍的盈利狂喜再到十几万的账户爆仓狂悲,再到如今的每月稳定盈利的平静。从而逐渐明白曾经一夜暴富的梦想,其实就是一种疯狂和不理智的心态作怪。 这样的心态只会让很多...

    外汇交易经验技巧
  • 一个外汇交易失败者这几年的感悟,切勿贪!

    两年前,独闯外汇,大起大落,最终爆仓出局,有些感悟,在这里说出来分享给各位交易者所以,我写的,并不是路中人寻求的心得指南,只是一个失败者的记录,目的有二:1. 独创汇市,无亲无朋,有苦不能言,尽管苦中有甜。2. 失败者是我现在的空头...

    外汇交易经验技巧
  • 机械交易系统致命缺陷

    为了克服人性的弱点,消除在实际交易中情绪的负面作用,有相当多的交易者开发研制各种各样的机械交易系统,期待通过机器交易实现确定性盈利目标。笔者亲自研制并实战操作过这类交易系统,发现这类交易系...

    外汇交易经验技巧
  • 美就美在折磨人——论外汇交易市场的魅力

    算起来7年多,算上上学期间交易课也有8年了吧,对市场的理解每年都在加深,有时候自己也突然发觉成长了。和不少圈里的朋友聊过很深,他们普遍都很惊讶,毕竟这个年纪算下来在市场的成长速度说实话我自己都难以相信,不过回想...

    外汇交易经验技巧
你可能感兴趣